近日,據住建部消息,未來,我國將每年改造10萬公里以上地下管線。
每年十萬公里的地下管線是什么概念?相當于從赤道繞地球兩圈半,而我國城市的供水管道長度達110.30萬公里,排水管道長度91.35萬公里,天然氣管道長度98.04萬公里,供熱管道長度49.34萬公里。
也就是說如此龐大且持久的工程,絕不是為了改造而改造,我個人認為背后至少有三點深意!
第一點深意,鋼鐵產能過剩,需要出路。
早在1996年,我國就一舉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產鋼國,到了2023年,我國鋼鐵產量已經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。
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2023年,我國粗鋼產量101908萬噸,與上年基本持平;生鐵產量87101萬噸,同比增長0.7%;鋼材產量136268萬噸,同比增長5.2%。
而產能過剩在鋼鐵行業(yè)并不陌生,近些年,我國一直在針對鋼鐵行業(yè)去落后產能,但由于鋼鐵產業(yè)盤子實在太大,到如今,仍存在“產能過剩”,“供強需弱”等問題。
最近住建部提出的每年改造10萬公里以上的地下管線,我認為可以有效的消化一部分鋼鐵產能,因為全國幾百個城市,地下管網幾百萬公里,在改造建設上對鋼鐵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。
要知道改造是很寬泛的,有些可以進行修復和加固,增加管道使用的壽命,而有些老化嚴重和跟不上需求的管道,就可以直接換新,如果是新建地下綜合管廊的話,經測算,建設1公里綜合管廊約需5500噸左右的鋼材,這對于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具有積極意義。
綜上所述,我認為去鋼鐵落后產能是一方面,找新出路也是一方面,兩條腿走路,雙管齊下更好,所以隨著地下管網改造的持續(xù)推進,我國超大規(guī)模的市場優(yōu)勢和內需潛力為鋼鐵產能提供了新出路。
第二點深意,拉動內需和就業(yè)。
城市最大的里子工程就是繁雜的地下管線,而每年改造10萬公里地下管線,是拉動并擴大內需戰(zhàn)略的有力支撐,對于激活市場和刺激經濟會起到積極作用。
據業(yè)內人士推測,若每年改造10萬公里以上地下管線,則有望為近5000家相關企業(yè)183.65萬從業(yè)人員帶來更多機會。
比如管線探測、修復、測繪、城建、通信、城市規(guī)劃、管材、水泥等材料的生產商的相關產業(yè)鏈都會被激活。
所以地下管線的改造和建設具有提供就業(yè)機會多、投資總量大、激活市場能力強等多個好處。
第三,應對未來的極端氣候。
去年,由中國社科院生態(tài)文明研究所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聯合編寫的《應對氣候變化報(2023)》)在北京發(fā)布。
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研究表明,2023年,我國區(qū)域性極端強降水、大范圍極端高溫熱浪、持續(xù)性極端驟旱、高影響極端寒潮等事件發(fā)生頻率增大。
還是去年8月,據氣候專家阿爾瓦羅·席爾瓦在世界氣象組織媒體發(fā)布會上表示,近幾十年來,熱浪和強降雨等許多極端事件發(fā)生更為頻繁,強度也在增加。
所以未來極端天氣的挑戰(zhàn)會愈發(fā)頻繁且嚴峻,近些年,我國多個城市就遭遇了極端的強降雨,發(fā)生了嚴重的內澇,所以地下管線的改造有利于防洪排澇,從而進一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。
要知道內澇并不是小問題,每一次嚴重的內澇對經濟、交通運輸和居民安全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影響,甚至經常內澇的城市還會限制當地產業(yè)發(fā)展,所以在未來極端氣候增多和內澇影響越來越大的趨勢下,城市地下管線大改造很有必要。
地下管線就是城市的“血管”和“神經”,更是城市的“生命線”,而改造地下管線一定是讓這些“生命線”變得更強大,從而更好的服務人和產業(yè),這是利國利民的民生工程。
來源:中國消防 新華社